新闻中心
广州人才发展白皮书(2018)

转载至: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9-6-6

一、背景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引领发展”等战略思想,紧密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人才政策,把人才的“外向型”交流和“内涵式”培育作为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先手棋”, 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着力把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广州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新水平,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中勇当排头兵,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作用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广州人才发展概况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对照国家、省、市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的目标,稳步推进人才工作。

(一)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8年底,广州地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资源总量达377万人,比2017年增长7.4%,约占常住人口的25.30%,比2010年增加146万人,平均每年增长6.31%。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达176.70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260.90万人。

(二)   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广州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近40%,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约21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约33%。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趋于合理,人才结构逐步适应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

(三)   人才政策成效显著,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广州市创新出台实施产业领军人才政策和高层次人才政策,打造梯次分明、全链条覆盖的人才政策体系,并大力推进实施各类市级人才项目,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集聚成效日益凸显。

     截至2018年底,在广州地区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493人;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90个、高层次人才210人,“广东特支计划”入选者891人,分别占全省41.9%、58.3%、7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共3897人。

(四)   人才服务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广州着力探索人才服务新机制,通过实施“人才绿卡”制度、搭建高端高质人才服务平台等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配套机制。截至2018年底,广州市“人才绿卡”累计已发放4880张;连续举办20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2016年起更名为“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海交会”),2018年“海交会”整体参会达5万人次,吸引近4000名海外人才参会,带来科技创新项目2000多个,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广州市高水平推进再生医学与健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等建设,据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底,省级以上创新与服务平台超过2500个,广州高新区入选国家十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同时,广州市政府积极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孵化基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众创空间等人才集聚平台。截至2018年底,广州在孵企业数量9445家,众创空间累计17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0家,居全省第一,科技企业突破20万家。此外,广州市政府持续推进科教文卫事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以更好的“软环境”吸引各类人才。

(五)   人才供给来源充足,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上涨

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和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持续增加,人才质量均有所提升。2017年度,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规模达308183人,同比增长2.41%;截至2018年底,全市登记来穗人员共1005.78万人,同比增加62.24万人;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传统行业用人需求有较大优势,房地产、互联网和金融行业需求放缓,新技术、新生态领域人才供不应求。

三、人才机制创新与政策举措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创新出台产业领军人才政策。2016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穗字〔2016〕1号)及4个配套文件(简称“1+4”政策文件),自2016年起,5年内投入35亿元,在全市重点产业领域内,集中力量培养和引进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和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努力实现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各区聚焦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与市产业领军人才政策文件相衔接的本地人才政策,目前,全市11个区均出台产业人才政策,例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美玉10条”,越秀区推出“钻石29条”政策礼包,南沙出台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海珠区发布扶持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等,全市上下联动的产业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备。
2018年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共评出21个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9名创新领军人才、9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7名杰出产业人才和2996名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118人获得“产业领军人才”称号。

二是打造梯次全覆盖的人才政策体系。按照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的要求,广州市对高层次人才“1+10”文件进行修订,2017年11月制定出台《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和《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方案》等3份文件,在住房保障、资助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各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支持待遇。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已于2018年3月启动,截至2018年底已有700余人申报。

三是大力推进和实施各类市级人才项目。广州出台实施全国首个地方性公派留学项目“菁英计划”,自2011年至2018年已资助8批270名优秀青年人才到国外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联合培养。截至2018年底,博士后培养项目已成功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分站99个,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599人。开展“121”人才梯队工程,共评选后备人才114人。

四是围绕创新创业环境探索人才服务新机制。广州在全国首创“人才绿卡”制度,向来广州创业工作的各类非广州户籍海内外人才颁发“人才绿卡”,持卡人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方面拥有市民同等待遇,有效解除人才后顾之忧。政策的出台引起社会热烈反响,申领踊跃。截至2018年底,广州“人才绿卡”已累计发放4880张。此外,广州着力为人才提供全面完善的人才服务,截至2018年初,广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量1026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营业收入达617亿元,居全国前列;大力搭建高端高质人才服务平台,2018年10月,以天河人才港和琶洲互联网创新人才集聚区为双核,番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园、广州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园区、南沙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园区、越秀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园区、花都临空产业人才服务园区为多点支撑,广州获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四、广州各类人才发展情况

(一)高层次人才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广泛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穗创新创业,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广州积极开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支持工作。

1、国际级人才

截至2018年底,广州地区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共6人,其中3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

1)院士(含柔性引进)

截至2018年底,广州地区院士(含柔性引进)共计11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共97人、外籍及境外院士18人。
        专业领域
        广州地区“两院”院士分布最集中的有医药卫生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均有10人,总占比为20.61%;数学物理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地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均各有9人;化学部有8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有6人;技术科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各有5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各有4人;工程管理学部、农业学部各有2人。

            1:广州地区“两院”院士研究所在部情况

 

在穗全职工作“两院”院士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人)和医药卫生学部(4人),共计9人,占比为22.50%;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化学部、地学部以及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均各4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有3人;信息技术科学部、工程管理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农业学部和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各2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和技术科学部各1人。

                  2:在穗全职工作“两院”院士研究所在部情况


所属单位

院士主要分布在18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高等院校院士数量为91人,占比达79.13%;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院士数量分别为16人和8人。

                   图3:广州地区院士的就职单位分布


如图所示,拥有院士数较多的6家单位分别为华南理工大学(31人)、中山大学(25人)、暨南大学(12人)、华南师范大学(9人)、广州大学(7人)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6人)。院士可区分为全职院士、双聘院士、外籍及境外院士。对比这6家机构拥有的院士结构来看,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21人)较多,占其总院士数的67.74%,全职院士7人,外籍及境外院士3人;中山大学拥有的双聘院士和全职院士分别是11人和10人,外籍及境外院士4人;暨南大学的院士则是外籍及境外院士居多,有6人,双聘院士和全职院士各3人;华南师范大学拥有双聘院士4人,全职院士1人,外籍及境外院士4人;广州大学拥有双聘院士4人,全职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拥有全职院士4人,双聘院士和外籍及境外院士各1人。
从在穗全职工作“两院”院士就职单位分布情况分析,“两院”院士近八成分布在高等院校,共31人。中山大学拥有最多的“两院”院士(10人),其次是华南理工大学(7人);分布于科研机构的“两院”院士共7人,占比17.50%;企业相对较少(2人)。

               图4:全职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就职单位分布

 

年龄分布

从全职在穗工作“两院”院士年龄分布情况分析,年龄均在50岁以上,集中分布在80-89岁(14人),占比34.31%;其次是60-69岁(11人),占比27.45%和70-79岁(9人),占比22.55%。

 

                               图5:全职在穗工作“两院”院士年龄分布


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主要包括 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NEM(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州地区115名院士中,研究领域与IAB产业相关的院士共4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8人,外籍及境外院士9人;就职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数量分别为39人、3人和5人,占比分别为82.98%、6.38%和10.64%;高等院校中的院士主要集中在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拥有在IAB产业领域的院士共13人,其中“两院”院士9人;暨南大学拥有在IAB产业领域的院士共10人,其中“两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4人

                                                                                6:IAB相关产业院士就职单位分布

 

研究领域与NEM产业相关的院士共2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及境外院士4人。所在的主要机构为华南理工大学(6人)、华南师范大学(5人)、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5人)和中科院广州分院(4人)。

                     7:NEM相关产业院士就职单位分布

2)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广州地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共39人。从入选者的就职单位分析,就职于高等院校人数最多,有23人,占比58.97%;其次是科研机构有10人,占比25.64%;再次分别为医院3人,企业2人,政府部门1人入选。

                              图8:“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就职机构分布

3、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

1)珠江人才计划

广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落实省“珠江人才计划”的申报工作,引进多批“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海外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

    截至2018年底,广州地区“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共五批(65人)。从入选者的就职单位分析,就职于高等院校的人数最多,共计45人,占比为69.23%;其次是科研机构(13人),占比为20%;就职于企业的人数较少(7人)。

                     图9:“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就职机构分布

“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

广州地区“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博士后资助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共入选两批(52人)。从入选者的就职单位分布分析,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共计38人,占比约七成(73.08%);其次是科研机构(9人),占比为17.31%;分布在企业和医院的入选人数相对较少(分别为4人和1人)。

                   图10:“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就职机构分布


“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毕业院校分析,从港澳台地区引进入选的博士最多,共22人,占比超四成(42.31%),主要包括香港大学(12人)、香港科技大学(4人)、香港中文大学(3人)、香港城市大学(1人)、香港理工大学(1人)和台湾大学(1人);其次是澳大利亚(6人)和美国(6人),共占比约23.08%;再次是英国(4人)、德国(4人)、新加坡(3人)以及其他国家(7人)。

              图11:“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人才毕业院校分布

“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

广州地区“珠江人才计划”共遴选出90个创新创业团队,其中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共七批(75个)、本土创新创业团队(15个)。
“引进创新创业团队”所在单位分析,主要分布于高等院校,共计48个,占比为64%;其次是企业(22个),占比为29.33%;在科研机构的相对较少(5个)。“本土创新创业团队”分布有所不同,高等院校数量最多(9个);其次是科研机构(4个)和企业(2个)。

                       图12:“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入选者就职机构分布

                      图13:“本土创新创业团队”入选者就职机构分布

 

2)南粤百杰

“南粤百杰”是广东省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造就杰出人才的重要举措,拟每年遴选15名优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着力培养一批有实力竞争“两院”院士的后备人才。 

广州地区有“南粤百杰”培养对象87人,全省占比81.30%。从入选者的就职单位分析,其中在高等院校54人、科研机构21人、医院9人、企业3人。

                              图14:“南粤百杰”培养对象就职机构分布

(二)海外人才

科技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下,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广州市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外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着力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本部分提及的来穗海外人才,主要包括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来穗工作的外国人和留学回国人员)

1、外国人来穗工作情况

目前,在广州持有《外国人工作许可》的外国人1.6万余人,其中B类以上外国人才(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共有1.3万余人,占比约82%;持有《外国人工作许可》的外国人数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

从来源国别情况分析,持有《外国人工作许可》的外国人最大来源国是日本,人数占比13.30%,其次是韩国(7.80%)、美国(7.40%)、印度(7.30%)和也门(7.30%)等。从持证外国人的文化程度分析,外国人中主要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约占总数5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约占14%,主要以担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常驻代表机构首席代表和一般代表的职位为主。

                     图15:在广州持有《外国人工作许可》的外国人国别情况
 

2、在穗留学回国人员构成情况

据统计,目前在穗留学回国人员近8万人。从在穗回国留学人员出生地分析,出生地为广东省的人员居多,占55.70%,其中广州市的占20%。此外,广东周边省份也是广州留学人员的重要来源地,以湖南(6.85%)、湖北(4.50%)和江西(3.57%)为主;年龄结构以80、90后为主,占94.60%。


            16:在穗留学回国人员出生地来源分布

在穗留学回国人员大多数留学英语国家院校(英美澳),合计占比高达五成多(58.60%),留学香港、澳门地区院校排行第二,合计约占19%;从在穗留学回国人员海外获取的最高学历分布分析,获得硕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占比最高,为59.30%;其次为获得本科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占31.60%,博士研究生占7.50%,高等教育文凭者占1.60%,其中留学美国和港澳地区的高学历人员数量居前列,在博士学历中合计占57.50%;留学专业方面,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占主体(47%),工学和理学次之(24%)。

         图17:在穗留学回国人员海外最高学历分布

从就业单位分析,企业是吸纳留学人员就业的主要载体,具体包括本土民营企业(28.90%)、国有企业(23.30%)、外资企业(19.90%)及海外人才创办的民营企业(2.80%)。

      18:在穗留学回国人员所在工作单位性质

从就业行业分布分析,留学回国人员主要集中在金融业(28%),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其次是教育(10.2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

                        19:在穗留学回国人员就业行业分布

(三)重点产业人才

2016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简称“1+4”政策文件),提出要在重点产业领域内资助或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与此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和支持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包括广州市杰出产业人才补贴专项、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专项、创业领军团队专项、创新领军团队专项、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补贴专项等,为在广州创业、工作的产业领军人才提供一系列大力度的支持措施。

     1、杰出产业人才补贴专项、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专项、创业领军团队专项、创新领军团队专项遴选情况

数据显示,近两年广州共资助或支持上述专项人才99人(团队为带头人),从其所属机构类别分析,就职于私企(83人)最多,占比超83.80%;从年龄结构分析,以35~50岁(47人)为主,占比约47.50%,其次为50岁以上(31人)和35岁以下(21人)。           

从学历结构分析,获得博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数为59人,占比为59.60%,其次硕士学历数量为23人,本科及以下学历为17人;从专业技术资格等级分析,获得正高级、副高级职称的人数分别为40人和13人,占比分别为40.40%和13.13%。

 

                      20:获资助或支持的人才学历结构和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情况

从人才从业的行政区划分布分析,黄埔区获得资助或支持的人才数位居第一,为78人,占比达78.80%,其次是天河区(10人),海珠区(5人)和荔湾区(4人)紧随其后。政策激励、区位资源的集群对人才集聚起重要作用。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75076号
版权所有 ©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