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7-09-14

“千人计划”,一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计划。

“万人计划”,一项支持培养国内高层次人才的计划。

两项国家人才计划,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外引内育并重,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全面推进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人才思想,我国以更大力度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地集聚人才,“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启动以来累计引进培养95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如今的中国,群凤归巢,海纳百川。

突出“高精尖缺” 汇聚四海英才

国家“千人计划”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引才品牌

2017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追授给了一位“千人计划”专家,他就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

7年前,他“作别西天的云彩”,从英国剑桥回到祖国怀抱。他踏进吉林大学,脚步声却震惊了整个世界。7年间,他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技术发展殚精竭虑,以教育家的责任为培养学生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黄大年教授是“千人计划”专家的优秀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齐心协力,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评审机制,优化人才服务,让“千人计划”提质增效。

加大支持力度。2009年我国建立国家特聘专家制度,明确了“千人计划”入选者在担任国家科技项目负责人、申请政府资金、科研经费自主权、参选院士等7个方面享受与国内专家同等待遇。为引进人才提供和国外基本相当的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并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9个方面予以优待。

完善评审和管理机制。2013年“千人计划”评审机制调整,由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平台部门具体负责申报和专业评审工作,简化评审环节、减少评审频次、集中评审时间。中组部主要负责评审规则,做好统筹、协调、监督以及入选专家联系服务工作,组建巡察组对评审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建立“千人计划”入选专家退出机制,形成有进有出、进出有序的闭环管理系统。

优化海外人才出入境服务。2013年在《出入境管理法》中首次设立“人才类签证”(R字签证)。2015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加快推进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改革。2016年,我国推动“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两证整合,优化了审批程序,建立了“一窗接件、网上预审、内部流转、限时办结、一窗出证”的流程。

引才目标更精准。2016年,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参考目录》,其中包含了“前沿科学和重点技术方向”“全球知名专家”等类别,为精准引进急需紧缺创新型人才画好了“施工图”。

加强对海外回国人才政治引领和团结。每年在中央党校和延安、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定期举办专题国情研修班,帮助“千人计划”专家尽快熟悉国情、融入国内发展,加深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增强“四个自信”,目前累计举办15期研修班。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大多研究水平居于国际前沿,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或拥有专利,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80余人。一些专家潜心基础研究,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学术前沿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实验突破。一些专家在关系未来长远发展的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装备等核心技术层面,打破国外封锁和垄断,在许多关键领域使我国实现“弯道超车”。一些专家在药品安全、污水处理、空气治理、食品安全等关系民生的领域创新创业,取得一批造福百姓的重大成果。一些专家充分利用海外长期工作经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标准制定,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为“墨子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17年8月10日,中科院宣布“墨子号”提前一年完成星地之间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三大既定科学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领先水平。

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带领团队成功解析了世界上第一例细胞凋亡小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系统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还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他还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十一在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期间,发挥自身学术影响力,引进了包括陈峰、刘一军等“千人计划”专家在内的60多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了湍流与复杂流动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

中国商飞在引进了李东升、陈清焰等6名“千人计划”专家后,以他们为核心,陆续吸引了443名海外人才投身我国大飞机研制工作。

……

“千人计划”专家也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已有20余名专家入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部分专家已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浙江“省级千人计划”、江苏“双创计划”、广东“珠江人才计划”、重庆“百人计划”……这些引才计划与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引才计划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

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分13批引进7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引进43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占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引进总数的60%。“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不仅有效弥补了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短板”,而且带动形成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归国潮,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引才品牌。

优中选优 特殊支持

国家“万人计划”扶持国内“最强大脑”

他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理论研究与勘探的探索者,也是我国最大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的主要发现者。20多年来,他和他的“老伙伴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用心血钻研理论,用脚步丈量大地,奔走在油气勘探路上。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入选者马永生。

“建设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我们勘探人每天都在做梦,希望能为国家找出更多的油气资源。”这是马永生矢志不渝的梦想。

2017年3月2日,我国首批“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挂牌成立,其中就包括了马永生的名字。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有“两只手”,一手抓海外高精尖人才的引进,一手抓国内人才的激励培养,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

2012年9月,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给予特殊支持的国家“万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

“万人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立足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以更大力度推进“万人计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2013年在“万人计划”专家座谈会上提出,各地各部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更大的力度,把“万人计划”这项重大人才工程抓实抓好。

作为我国国家级人才工程,对“万人计划”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形成集成效应。

加大经费支持。统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经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和相关基金,为各类入选者提供经费支持,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鼓励地方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关配套支持政策。

创新政策支持。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重点培养支持政策。“万人计划”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

完善服务支持。根据需要,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

健全遴选机制。在遴选程序上,实行平台专业评审、咨询顾问组审核把关相结合的遴选办法。各平台部门按照同行评审原则,组织专家开展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确定建议人选。专家咨询顾问组对建议人选进行审核把关,确定入选名单。在遴选标准上,注重考察入选者的能力、实绩和品行,而不简单以职称、论文取人。

好的机制“锻造”杰出的人才,“万人计划”的入选者们很快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后,引起世界物理学领域轰动。著名诺贝尔奖物理学家杨振宁激动不已,“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为各类工业制造的基础研究与潜在的技术应用打开了新视野。

在“万人计划”示范带动下,各地实施各具特色的国内人才支持计划,如北京“高创计划”、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福建“海纳百川计划”、陕西“三秦学者计划”等,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衔接的人才计划体系。

截至目前,国家“万人计划”已分两批遴选出2521名国内高层次人才,在落实中央对人才强国战略总体部署、立足国内培养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活跃在科技创新创业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年强则国家强

吹响青年创新人才“集结号”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只要在手机摄像头里植入一个传感器,拍一下,就可以随时随地知道,想买的苹果是酸还是甜,牛奶安不安全,菜品里食用油是不是地沟油……

这些画面并不只是一首狂想曲,正在将这些梦想变成现实的鲍捷是“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博士生导师。

2013年回国后,鲍捷在清华大学建立了量子点光谱集成实验室。选择回国搞科研,鲍捷没有经历太多纠结。他觉得,中国能够给科学家提供更大的舞台。“希望我的研究在中国土壤里成长起来,这对于我的价值远远比在美国要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

“千人计划”高度重视人才队伍梯次引进和建设,在大力引进知名教授、专家的同时,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旨在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取得博士学位、40岁以下、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

7年多来,2900余名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被引进,占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总数的41.6%。这批人选被学界誉为“中国未来的院士群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进的陈宇翱,32岁就获得2013年度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清华大学引进的刘云浩获国际计算机协会ACM主席奖,成为第一位获此奖的华人。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2013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9名获奖者中有7位是“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

“万人计划”通过设立青年拔尖人才专项,为入选者提供较高额度经费,支持其开展自主选题研究。截至目前,“万人计划”已遴选支持553名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学领域437人,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116人,支持经费9.87亿元。

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带动下,各地各部门、用人单位也实施了各具特色的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如2011年自然科学基金会在原有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础上增设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增设青年学者项目,都注重对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也明确提出向青年人才倾斜,一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好风凭借力,扬帆一路歌。

日暖冰融满眼春,欣欣向荣的中国正在吸引全世界人才的目光。

“走,到中国去!”“走,回祖国去!”

华夏大地上,广大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砥砺奋进的故事每天都在不断上演……

中国,正日益成为人才用武之地、向往之地!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75076号
版权所有 ©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