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业导报 发布时间:2015-11-3
▲ 陈志英致辞 钟飞兴/摄
▲ 论坛现场 钟飞兴/摄
本报讯(记者 钟飞兴 通讯员 叶国 赖伟敏)10月29日上午,第三届中新知识论坛在区会议中心开幕,本次论坛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生态”。市委常委、管委会主任、区委书记陈志英出席并致辞,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区长李红卫主持论坛开幕式。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中,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主席林泉宝,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院院长刘宏、中科招商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谢勇,区内高层次人才许嘉森博士、中山大学教授何蕴韶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不同层面,深入阐述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知识型产业聚集高地的发展重点,探索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据悉,“中新知识论坛”是粤新合作理事会框架下的重点软件合作项目,是双方合作软件移植“请进来”培训的高端平台,旨在进一步发挥新加坡软件移植“请进来”的效应和影响力,更好地借鉴吸收国际经验,促进知识城的建设发展。论坛由开发区管委会、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主办,开发区组织人事局、开发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局、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承办。
陈志英介绍,中新广州知识城进入了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中新双方合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其中,知识产权合作是中新合作的重要内容。开发区与星桥—腾飞集团合作共建了腾飞科技园,设立了“新加坡中心”,成为首个促进新加坡企业在华投资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引进了华南理工和南洋理工共建联合研究院,并共同推动知识城成为中新知识产权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了知识产权服务聚集区。
陈志英还透露,10月13日,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十二次中新联委会上,中新双方明确表示支持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
据了解,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知识城已累计注册企业127家,完成投资394亿元。知识城地铁、主干路网、安置区、生态和市政工程、南起步区基础建设等已全面铺开。目前,知识城围绕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区的目标,按照“绿色生态、低碳智慧、岭南文化”的要求,编制了《知识城三年建设计划(2015-2017年)》,确定了6大类7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约248亿元。
在产业规划方面,知识城借鉴新加坡纬壹科技园、盛邦国际的经验,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功能布局和开发思路,规划了知识转化与研发中试、知识服务与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知识孵化与教育培训三大片区,打造物联网信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检验检测高技术和专利服务、国际合作与创新等四个组团,实现北中南产业差异发展、互补发展。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关领导,区职能部门、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星桥公司、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等相关代表参加论坛。
创新要将优质资源给到“对”的人
林泉宝在论坛上着重介绍了新加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方法经验,他表示,过去50年,新加坡从劳动密集型经济起步,逐步转化成知识和创新型经济。
“特别是在短短20多年里,新加坡用于研发的投资逐年增加,复合年增长约12%,企业研发支出约12%,公共研发支出约11%。在1990年到2003年间,新加坡研发人员从最初的7000人到现在的5万人。在新加坡工作的研究人员有36%是来自于世界不同的国家,将近100个国家。”
据了解,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新加坡排行第7位;全球竞争力指数,新加坡排名第2位;自然出版指数,新加坡排名第5位,中国排名第1位。
林泉宝坦言,新加坡的成功有赖于五个要素:研发投资逐年增加、国家综合战略扶持、优良的商业环境和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把握全球趋势所造就的机会等。据介绍,从1991年开始,新加坡每5年推出“科学和技术计划”。1991年第一个“国家技术”计划新加坡投资了20亿新元,到2011年的第五个“研究、创新和创业”计划投资了161亿新元,投资增加了8倍。
各个国家都希望科学研发能多多“开花结果”,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模式和方案。林泉宝介绍,新科研采取了研究院与私营企业合作的模式,目的是让研究成果直接、快速地转化为商业成果。
“新科研是新加坡唯一专业面向经济研发的政府机构,也是学术界与企业的桥梁。其运用有针对性的研发促进产业发展,帮助企业提供研发水平。”林泉宝说。
林泉宝认为,此次“中新知识论坛”给政府、研究人员、科研单位、公众释放了一个很好的、强烈的信号。他表示,“将优质的、有针对性的资源更好地分配到‘对’的人,中新广州知识城肯定可以成为科研和创新的集聚之地。新加坡也将鼓励本土科研人员与广州的企业在知识城这个平台上进行深入对接。”
“双创”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
在王昌林看来,对目前热议的“创新驱动”战略,许多人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我在全国调研时发现,对于创新驱动,没说清楚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一些误区”,他举例称,有一个县级市花100亿元合作办大学搞创新,大学是花钱就能办得好的吗?
“在美国,如果有一个专利没有转化为经济效益,那就不是创新,只是玩或者消遣。”王昌林介绍,美国的创新战略,对创新的定义特别强调“创意转化为市场应用”,而我们看似创新能力很强,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为了评职称、毕业去写论文,数量肯定上去了。”
此外,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王昌林认为,政府应该有重点领域或者主攻方向。“就像打仗一样,山头都不清楚,怎么打仗、怎么安排后面的任务?”在他看来,我国的重点创新领域应该集中在绿色创新、健康创新、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先进制造技术创新。
而谢勇认为,国家应该在基础性方面,给科研院所基础性的研究定位,科研产业化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资本市场的核心环节就是风险投资,但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不畅通,退出的效率不高。“广州在创新创业上,应该将民间储蓄巨大的能量引导到股权投资、天使投资领域。这样才可以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市场引导、企业的主体作用。”
人才战略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同步
吸引人才仍将是知识城未来发展的重点。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黄国祥坦言知识城的起步有先天不足的地方,周边没有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打造比较好的环境,现阶段还不实际。知识城如果要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要有知识创新的能力。
黄国祥表示,知识城和南洋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将很快设立研究院,并将引入清华大学、北航等设计研究院,这有助于创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而科技研究的成果如何转化,将是知识城接下来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
刘宏在分享新加坡的人才战略和创新具体做法时也指出,人才战略仍然是新加坡的主轴。“新加坡没有自然资源,唯一有的就是人力资源。而新加坡的人才政策和创新政策,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创新政府的管理能力、发挥区域优势及打造环球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联系在一起的。”
刘宏还提到新加坡十分注重提升劳动人口的质量。新加坡全国劳动人口总量从1980年100多万增加至目前300多万,其中专业技术人士的比重,从1996年的38%增加至63%,这是新加坡的经济能够成为知识型经济、技术型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才培养方面,刘宏介绍,科研发展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人才的投资,在新加坡创新创业理事会的经费投资前一个五年计划161亿新元中,有7亿新元用于培养人力资源,通过设立博士奖学金、博士后站或者是企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培育人才。在上个月刚刚宣布的新加坡创新创业五年计划中,总资源投入增至200亿新元,人才投资也会加大力度。
刘宏认为,中国在研发和经济发展各方面的需求非常大,新加坡在技术转移产学研结合方面,应当走出国门,与中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