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对接全球:解码创新企业成长方程式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5-09-18

□40家科技孵化器培育出124家“瞪羚企业”,创新发展“育苗成林” □融入全球创新链,通过内生、外延及协同孵化,实现骨干企业创新裂变

    8月17日,中共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埔区委书记陈志英指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要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

    要读透“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我们必须回顾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成就聚集全市2/3数量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路径和发展模式。

    20多年前,广州开发区建区之初,曾小心翼翼尝试建一个8万平方米的孵化器。30年后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形成了大孵化器体系,培育出一批科技创新“瞪羚企业”(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2006年,冠昊生物进驻广州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那一年这家企业借了20万元才够员工发年终奖。10年过去了,冠昊生物不但成功“毕业”,还自建起了一间生命健康科技园孵化器。

    20多年来,上千家科技企业进驻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一些曾经顶着“高新科技”光环的企业如今产品处于市场淘汰边缘,但是在这片创业沃土上,转型升级的激情不曾停止过。

    回首从农业区迈向工业区,从郊区迈向都会区的经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活力与激情不变,创新与求变一路相伴。如今,随着国际性平台、研究机构、留学人才不断聚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建立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的核心要素不断积蓄。

    华南最大孵化集群长成记▶▶

    从“移植大树”到“育苗成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这句话来描述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作为华南最大孵化器集群的成长再合适不过了。

    上世纪90年代,广州怀着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雄心壮志建设了广州高新区,后来又优化为广州科学城。科学城建设之初,建设者对高新区如何形成创新矩阵没太多信心,当时举国都没几家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广州火炬中心主任汤恩回忆,为了吸引高科技企业进驻,初创期的广州开发区大胆提出:建设一个8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基地,为企业提供一系列孵化服务。结果出乎意料,这个科技创新基地一下子全被小科技企业租完了。

    随着后来陆续建起广东软件园等一批孵化器,广州科学城的名头就传开了。

    如果要追问广州开发区何时真正成长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冠昊生物董事长朱卫平的回答是2013年。

    这一年,是朱卫平进入广州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的第7个年头。这7年里,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协同理念,形成大孵化器体系,整个开发区形成了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2013年,朱卫平创办了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这是一家后来被媒体熟知的民营孵化器。专门为生命健康科技项目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从资金、创业导师、实验场地、研发仪器设备、销售渠道以及工商登记、项目申报等全方位专业孵化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从冠昊生物到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朱卫平经历过大起大落。2006年,已经创业多年的朱卫平遭遇“寒冬”,伸手向朋友借款20万元,勉强向员工发放年终奖金。朱卫平咬紧牙,在生物医药行业再坚持了5年时间。

    2011年,冠昊生物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第二年冠昊生物从开发区孵化器“毕业”,建设了自己的企业园区。

    目前,冠昊科技园的产值达到20亿元,科技园的孵化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能够快速形成产值,同时减轻生物医药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提升孵化成功率。

    2006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生物学博士后研究的许嘉森也来到开发区创业,创立了益善生物,落户广州开发区火炬中心。这时广州开发区用财政资金投资建设了第一个官方“孵化器”。初来乍到的许嘉森曾经“两眼一抹黑”,多年国外研究生活,让他对国内的办事流程一知半解,而火炬中心帮助他办理了全部商事登记,“我一个部门也没跑,这些服务都是无偿提供的”。

    创业近10年的益善生物,成为国内个体化医疗产业的领军者,下属医学检验机构已经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已申报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50余项,获得授权20余项,其中国际授权4项。如今,许嘉森从创业者成长为广州开发区火炬中心的创业导师。

    朱卫平和许嘉森是两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发区孵化器受益者。

    如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建成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市级孵化器5家,总孵化面积达340多万平方米,依托该孵化器集群培育出124家“瞪羚企业”。

    位于萝岗火村的广州科技企业加速器已入驻企业71家,其中50%“毕业”于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如广州禾信分析仪器、百奥泰生物科技等优秀企业,都是从成立之初就在广州开发区孵化毕业,如今已进入上市准备期。

    回过头再来观察开发区,早期为了集聚科技企业,开发区采用“移植大树”的模式,通过优惠政策和软硬件配套,吸引企业入驻。如今,独木已成林,开发区形成了“育苗造林”的生长机制,逐步形成自主培育科技企业的机制。

    华南地区孵化器的形成是开发区一项长期的技术、人才、企业战略储备,背后是一套“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协同机制,是一个投资多元化的孵化器体系。

    3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让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加速器集群。

    创新型企业裂变记▶▶

    从内生创新到体外孵化

    依托孵化器体系的运转和高成长性骨干企业带动,一批创新型企业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不断裂变、生长。

    2014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南方某市天色突然转暗,灰黄色的雾霾笼罩着城市上空。人们疑惑:“究竟出了什么事?”很快,一台乳白色箱体仪器被推到城市空地上。打开仪器传输接口,空气流入箱体内部。

    1个小时后,仪器显示屏输出一张彩色曲线图,显示空气中“生物质燃烧源颗粒物”浓度在1小时内激增3倍。依据这一分析结果,环保部门组织排查,果然发现城市某处有大量垃圾正在燃烧。一场突发的环境危机由此化解。

    起关键作用的是一台在线源解析质谱仪——能够快速甄别PM2.5污染物的成分与来源。这是广州开发区的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研发的质谱仪器,已经具备国际领先技术水平。

    2004年,留德归国的周振带着一箱资料、一箱零件回国创业,国内还没有人生产质谱仪器。2005年,广州开发区专门为留学人员提供的创业园区及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周振,他立即决定带着禾信迁入广州科学城创新基地。

    禾信公司创始人周振说,开发区10年成长,公司经历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的“惊险一跳”。

    像禾信仪器这样的例子,在广州开发区内并不少见。金发科技、毅昌科技、冠昊生物等一批“瞪羚企业”上市,不断壮大。京信通信、威创视讯、阳普医疗等28家企业受扶持上市,其中超过7成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

    总结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裂变路径?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形成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三种裂变模式不可忽视。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公司是内生孵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该公司去年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其产品在全世界市场份额占有率达到1/6,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平板电视主控部件设计方案集成商。

    依托视源电子母公司,一批“视源电子系”的独立法人子公司在开发区、黄埔区“开枝散叶”,目前裂变出12家从事商用显示、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公司,取得500余项专利。

    “很多人问我,公司这么多控股子公司和各事业部是怎么来的?”视源科技CEO王毅然说,公司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关键在于探索出了“内生创新、体外孵化”的路子。

    “内生创新、体外孵化”模式发挥了母公司在专业领域的带动优势,既保持母公司的创新活力,始终处于行业的龙头地位,又培育出子公司服务于集团主营业务,实现了集团多元发展。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三种裂变模式,也表明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内,一家初创企业拿出一个创业方案,如果被认为合理而有前景,企业就会成立一个事业部,确保让产品有一年的销售。当每月盈利能够保障的时候,就会给其成立一个独立法人子公司进行运营,由母公司和研发人员共同持股。

    不少创新型的生物医药公司也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中裂变而出。达安基因公司通过品牌影响、销售渠道、技术支持等优势,不断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挖掘新的项目,目前孵化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84家,形成了新的生物产业集群,其中进入创业板、新三板的企业各1家,进入IPO的企业4家。

    “龙生龙、凤生凤”。从禾信公司的“惊险一跳”,到视源电子裂变出12家子公司,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不断壮大,带动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并且裂变出一个产业集群。

    技术更新转型记▶▶

    传统产业重塑领先格局

    30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先后引进了14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曾经的高新科技企业如今有些产品到了淘汰的边缘。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疲软的影响,这些“传统”产品订单大幅减少。

    但是,转型升级的努力未曾动摇过。几组企业的转型发展案例不可忽视:

    索尼华南电子有限公司原来加工生产DVD激光头,产品处于市场淘汰边缘。这家公司意识到问题后,转而做市场急需的高端手机摄像模组,并通过增加投资和引进先进的设备,使2014年的加工出口达到6.09亿美元,同比增长58.38%,今年1—2月的出口额同比增长1.89倍。

    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主动将出口“飞度”轿车改为出口技术含量较高的“雅阁”轿车,2014年出口额大幅提高,达到6.81亿美元,同比增长73.71%,今年1—2月的出口额同比增长1.9倍。

    励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专业音响、灯光、视频产品与集成控制技术生产企业。转型中,企业融合了文化与科技,提供文化表演艺术、文化设施建设等领域技术服务。目前,企业成为印象系列大型文化旅游演出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

    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投入巨资成立国内首家美容化妆品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历史发展的轨迹,被誉为“中国化妆品第一馆”。同时,大力建设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线上销售收入1.09亿元。

    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投资1.35亿元,用于汽车白车身焊接生产系统集成技术改造,大大增加机器人生产操作环节,使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预计今年将为企业增加2亿元的销售收入。

    为了推动这些企业持续发展、永葆活力,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从技术更新、产品研发、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使企业焕发了活力,获得了动力;支持企业改扩建,加快办理验收手续,为这一类型企业敞开“绿灯”,有效促进了企业产品研发转型。

    据统计,2010年开发区、黄埔区加工贸易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54个,到2014年已增至80个,主要代表有光宝电子、捷普电子、金发科技、索尼电子、高露洁棕榄、三菱电机等一批知名企业。这些研发机构的设立,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接单业务。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出台了支持老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研发配套专项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许多企业从过去注重生产制造转向注重研发设计,从过去提供产品转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价值链。

    此外,推动企业生产从依靠人力资源向依靠智能化转变。一些企业充分使用机械手、机器人,甚至出现了以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技术领先企业,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在广州吕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内,生产机器人控件的生产线,也引进了机器人生产,一条生产线可以节省50多人。这家企业希望在未来3年之内实现无人化生产,到时可以节省3000名左右的人工,生产效益呈几何基数增长,预计今年实现产值2亿元。

    通过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我们观察到,产品研发创新、技术路线创新、销售模式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等针对传统企业的创新方式正在加快推进中。这种推动老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不仅为广州开发区,甚至是珠三角及至全国都有示范意义。

    国际创新要素聚集记▶▶

    国际性平台、研究机构、留学人才不断聚集

    今年6月,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落户广州科学城。吸引投资方的是科学城这片土地拥有最接近国际前沿的创新要素:这里是广州智能装备产业最密集的区域,这里拥有数千名海归和院士,这里拥有大量国际合作创新平台……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引技”方面不仅将技术大咖“引进来”,还助力企业“走出去”,到欧洲、以色列、美国等地进行技术对接。

    例如,全国首家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区落户开发区、黄埔区。这里规划建设了腾飞科技园“中欧创新中心”、中欧岭南创业创新科教园等,引进了施耐德华南总部等25个欧洲企业项目。“中英生物科技园”累计吸引104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还瞄准国际创新合作项目,成功引进了LG、飞利浦、IBM等一批世界顶级高科技项目。韩国LG公司进驻后,带动了20多家上下游配套厂商,形成千亿级平板显示产业集群。

    国际研发机构也纷纷往这里汇聚。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落户了三星通信研究院、卡尔蔡司研究院等一批跨国研发机构,英国天祥、瑞士通标等20多家国际检测认证机构入驻发展;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联合研究院”“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也落户开发区、黄埔区。

    国际创新资源向开发区集聚,高端人才支撑必不可少。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人才战略同样强劲。通过实施一揽子人才政策和“百千万人才金字塔”计划,吸引了3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和一批院士专家在此创新创业。

    2004年7月,在连续参加了三届广州留交会以后,已经荣任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系研究室主任的张必良教授决定辞去教职来科学城创业。吸引张必良的是这里的一片青山绿水。

    上世纪80年代,张必良在美国留学、任教,本来并没有回国的打算。直到2000年,广州举办留学生交流会,广州开发区管委会是发起单位之一。张必良在广州科学城落户的第一站,就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孵化器。张必良创立的锐博生物一直潜心研发以基因沉默技术为核心的核酸药物。2014年,在创业10年后,锐博生物有两个核酸药将申请临床试验,如果实现量产,一个核酸药就有几十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国际性平台、研究机构、留学人才不断聚集,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建立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提供了众多创新要素。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负责人指出,随着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建立,将为在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 马喜生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75076号
版权所有 ©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