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建设院士园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创新黄埔”

新黄埔区实施人才特区建设工程。建立契合企业需求、高效对接市场的人才引进与开发机制,建设广州国际人才城、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5年新增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0名,新吸引海外创新创业人才3000名。

—— 新当选的黄埔区区长李红卫接受媒体集体采访

 

来源:创业导报      发布时间:2015-9-2

 

李红卫在人大会议上作报告   贾自豪/摄

 

 
谈发展

未来黄埔区要建成“四个区”



  记者:李区长,您好!首先祝贺您当选黄埔区人民政府区长。作为新当选的第一届黄埔区区长,您认为新一届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未来你将描绘出一个怎样的黄埔区?黄埔未来又该怎样当好广州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李红卫:谢谢您的祝贺!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落实,很多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我觉得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努力把黄埔建设成为国际化生态型创新城区。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大力弘扬“奋勇争先、奋发有为”的排头兵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开放合作提升、发展环境优化“三大战略”。在广州发展全局中发挥中流砥柱、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你要我描绘一下未来的黄埔区,那具体说来,就是要把黄埔建设成为“四个区”:
  一是经济大区。我们将顺应“工业4.0”、“互联网+”等产业发展趋势,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引擎和打造新引擎两手抓,立足两位数增长,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万亿元、财税总收入1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
  二是创新强区。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的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我们要以他们为学习榜样和追赶目标,坚持走开放式创新的路子,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服务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国际专利申请量四个指标实现倍增。
  三是生态示范区。坚持绿色发展、清洁生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两升两降”,即污染物排放总量和GDP单位能耗逐年下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逐年上升,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建设长洲岛、天鹿湖、九龙湖、油麻山、华圣公园等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恢复重建水生态环境,整治深井涌、平岗河、流沙河等河涌,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四是民生幸福区。我们将坚持强区与利民有机统一,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实现“两个基本同步”,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我们将完善骨干路网,构建快速便捷交通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幅增加优质学位;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确保城市居民在15分钟、农村地区居民在30分钟步行范围内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让广大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从三方面发力实现发展目标



  记者:李区长,在《筹备工作报告》中,黄埔区有一个目标数据: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粗略算一下,如果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黄埔区将保持年增幅12.7%以上,这对于本身“块头”就如此庞大的黄埔区而言,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您将带领新一届政府班子采取何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李红卫:您说得很对,这对我们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们有信心挑起这一副重担、完成这一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从发展动力上,打造产业发展“双引擎”。改造提升老引擎,鼓励高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修造、食品饮料等传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保持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打造新引擎,聚焦高端制造、“互联网+”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培育引进一批驱动力强、效益好、质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平板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六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抢占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竞争高地。
  二是从产业结构上,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顺应工业4.0新趋势,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建设特色优势突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文化旅游、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高端服务业,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三是从引资引技引智上,实施“四个100”工程。强化六个功能园区主力军作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央企,围绕产业链延伸、供应链衔接、价值链增值实施专业分工,实施精准化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产值税收高、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到2020年,累计新引进年产值或营业收入达100亿元的项目超过50家,新引进100个总部项目、100个重大项目、100个高层次领军人才项目。

  
谈创新

  
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创新黄埔”



  记者:从党代会报告,到筹备工作报告,我们关注到“创新”都是其中的关键词,新黄埔区是广州市落实创新驱动承担任务量最大的一个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新一届政府将有哪些举措?
  李红卫:创新驱动发展,一直是我们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为广州市乃至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作出贡献。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是依托大孵化器体系建设,培育了一批瞪羚企业。建成了345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加速器集群,形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加速器集群。依托这些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2568家,引进注册资本累计286.56亿元,筛选培育了124家瞪羚企业。
  二是依托高成长性骨干企业,催生了一批创新集群。推动科技创新骨干型企业利用自身的专业、资金、人脉、经验等优势,对本行业内的小微企业进行孵化,带动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聚集了443家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63家上市企业。
  三是依托对外开放优势,集聚了一批国际创新资源。着力推动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互融互促,把对外开放优势转为自主创新的优势,构建开放式创新模式,增强开放式创新优势。IBM、三星等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英国天祥、瑞士通标等20多家国际检测认证机构入驻发展。
  四是依托创新环境优化,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围绕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构建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区域创新支撑体系,营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吸引和培育“两院”院士32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51名、广东省创新团队12个。
  接下来,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两个区”为抓手,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创新黄埔”。
  一是实施孵化加速载体工程。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鼓励科技型企业自建孵化器,构建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第三代孵化载体,完善“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孵化链条。到2020年,建成孵化器5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5000家。
  二是实施金苗企业、瞪羚企业培育工程。把更多创新的苗子培养成为“参天大树”。到202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上市企业达到200家。
  三是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鼓励企业创办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清华粤港澳研究院等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
  四是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大投入、大产出。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市场,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共担和补偿机制,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建设科技金融核心功能区。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五是实施人才特区建设工程。建立契合企业需求、高效对接市场的人才引进与开发机制,建设广州国际人才城、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5年新增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0名,新吸引海外创新创业人才3000名。

  
谈融合
   

做88万黄埔人民的“服务员”、“勤务员”



  记者:李区长,新的黄埔区对你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两区合并后,你是如何尽快熟悉黄埔区,如何进入角色的?
  李红卫:我在开发区、萝岗区工作了10年,平时在工作中与老黄埔区就有经常性的联系与配合,亲身感受到了黄埔区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干部的勤奋与务实、发展的潜力与希望。黄埔区筹备一年多来,我们在毫不放松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划调整工作。为了尽可能多的熟悉区情,尽快进入角色,我经常深入企业、街镇、村居调查研究,组织有关人员从有利于整合资源、科学发展出发,对新黄埔的功能定位、发展战略、交通体系、组团发展进行科学论证,促进空间规划、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对接,力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这次区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我为新黄埔区区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始终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做好88万黄埔人民的“服务员”、“勤务员”,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服务黄埔发展,回报黄埔人民。我将带头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把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常态,把黄埔的区情吃得更透一些,对基层和企业的情况摸得更深一些,增强各项决策的针对性,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最大限度发挥融和发展的优势



  记者:舆论普遍认为,萝岗与原黄埔各有优势。您在《报告》中多次谈到“融合”两个字。在区域调整期间,两区的干部职工是如何实现融合的,包括工作衔接、机构设置等?两区合并后,又如何在不同领域进行互补融合,实现1+1>2的效果?
  李红卫:融合发展,就是新黄埔的主旋律。新黄埔发展的快不快,好不好,干部群众的干劲高不高,很大程度上看我们在推进融合上下的功夫如何。在今后的实际运作中,我们将坚持融合发展这个大方向不动摇,大胆探索试验,把融和发展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一是机构人员的融合。按照市委明确的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实施意见,在区委的统一部署下,我们统筹政府机构设置、职能设定和人员配置,促进了机构和人员的深度融合。各级领导带头讲大局、讲党性、讲原则,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正确对待个人岗位变化,服从安排,努力工作,保持了思想不松、干劲不减。区划调整期间,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协调配合,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始终做到工作有人管、事情有人做,实现了各项工作不脱节、不断档。目前,职能部门的人事调整也正在进行中,一些党员干部到了新的岗位任职。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不论原来在什么岗位,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新黄埔区建设好,发展好。不管过去是什么资历,什么工作背景,现在都要融合成一个新的工作团队。今后,我们将在人员机构融合上继续打好总体战、体现“一家亲”。每一个人都自觉地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充分发挥全区各部门协同作战的优势。
  二是功能组团的融合。从空间来看,两区整合后将形成“两城(科学城、知识城)、两岛(生物岛、长洲岛)、五片区(临港经济区、东区、西区、永和、云埔工业区)”的产业布局。这些功能组团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西区、东区、永和、云埔工业区为主的制造业集聚区,高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等产业比较集中,是开发建设比较成熟的区域。目前我区的开发建设主要集中在知识城、科学城、生物岛和临港经济区等区域,这些区域是广州“创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区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新黄埔区的功能组团数量不少,各组团差异很大,在下一步融合上我们将突出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各功能区与周边地区实现产业链条对接、服务功能互补、发展资源共享,形成更大范围的功能组团。比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服务整个黄埔区。
  三是产业集群的融合。目前,黄埔区形成了三个千亿级(电子信息、化工、汽车及其零部件)、三个500亿级(食品饮料、金属冶炼及加工、新材料)和三个特色(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而且建成了1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8个国家级园区,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些都是黄埔区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产业支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延伸、供应链衔接、价值链增值,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平板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六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引擎。比如,智能装备产业近年来引进了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等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项目,以及国机集团、新松、巨轮等国内机器人知名企业。电子商务产业集聚了亚马逊、京东、苏宁等一批国内外的电商龙头项目,我们还在积极建设出口加工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卓志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中外运跨境电商集散中心等电商新业态项目。
  四是创新资源的融合。目前来看,新黄埔区在实施创新驱动方面,优势比较突出。黄埔区未来发展重点之一就是打好科技创新这张牌,尤其是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对外开放的优势。比如,我们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企业,包括金发科技、达安基因、冠昊生物、香雪制药等;有一批潜力大、引领未来发展的快速成长型高科技企业,比如益善生物、禾信仪器等。这些企业,既有创新需求,又有创新能力,可以结合利用黄埔区“三旧”改造释放出来的增量载体,为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空间。同时,我们还将依托中新、中欧、中以等一批国际创新合作平台,主动嵌入国际创新网络,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用好、用足国内外资源,构建开放式创新发展模式。

  
谈民生

  

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改善民生福祉



  记者: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区合并后,新一届区政府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整合资源,改善民生?比如,如何解决居民办事两边跑的困境?解决居民身份证、房产证地址变更等问题?教育方面,学区、各学段学校布局会不会调整?居民能否跨原来的区享受到较好的教育资源?如何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等?交通方面,不少市民反映黄埔与中心城区交通仍不够畅通,原黄埔、萝岗组团之间路网也不太顺畅,对此,新的黄埔区有哪些举措?能否详细介绍地铁、BRT等交通建设规划,构建“八纵八横”的骨干路网的详细计划和工作推进时间表?
  李红卫:总的来说,新一届政府将着重整合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资源,推动区域公共服务质量水平迈上新台阶,以此改善民生福祉。比如您提到的群众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我们总的原则就是简政放权,通过深化“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省级改革试点,大幅提高行政效能。以后,老黄埔、老萝岗两边原有的政务服务大厅都会保留,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解决两个政务服务大厅行政审批项目互联互通、互相认证的问题。在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我们将着重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交通建设。归纳来讲,就是“一张网、三条路、五条轻轨、八条地铁”。“一张网”就是对全区的道路交通体系进行总体规划,建设“八纵八横”交通主干路网。“三条路”就是将临江大道、中山大道、黄埔大道等快速交通延伸到黄埔区内,实现15分钟畅达天河。“五条轻轨”就是在区内规划建设五条轻轨,形成各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目前我们已经开始谋划研究。“八条地铁”就是要在五年内开通4条地铁(6号线二期、13号线、知识城线、21号线),新建4条地铁(7号线二期、5号线东延段、6号线三期、19号线)。
  二是教育事业。力争实现“教育三化”,分别是均衡化、优质化、国际化。均衡化是对全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均衡配置,确保各组团间的教育资源都能较好满足区域需求,优质化除了优化增强教师队伍力量之外,还要加快推进“四大名校”合作计划,目前我们已经引进了广州二中、华师附中,接下来还要引进广铁一中、广州六中,并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南洋理工)合作,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三是医疗卫生。简单来讲,就是“一个重点、两大产业、两个服务圈”。“一个重点”就是重点抓综合性医院合作项目建设。要用好政府力量,加快与高校(广州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合作建设综合性医院,推进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易址重建。“两大产业”就是用好社会力量,建成几个大型的医疗综合体,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养老产业。“两个服务圈”,就是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力争实现城市居民在15分钟、农村居民在30分钟步行范围内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四是文化传承。黄埔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我们既要保护好传统文化,又要挖掘新的文化内涵,打造新的文化亮点。重点是建设好“两个旅游区”,第一是依托海丝文化将南海神庙景区打造成为“南海神庙文化旅游产业区”,第二是依托黄埔军校的品牌优势将长洲岛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区”。
  

构建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



  记者:原黄埔区在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中有一定的经验,两区合并后,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如何融合,有何新举措?
  李红卫:老黄埔、萝岗区在网格化服务方面都有好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老黄埔从2012年起就试点网格化改革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去年全市铺开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后,黄埔区充分发挥试点改革的优势,在全市率先落地了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黄埔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萝岗区的网格化工作也围绕全市的总体方案和部署,有序地开展和落实。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幸福网格”的目标,推进构建具有创新性、统筹性、实用性、居民满意的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一是统一工作思路,整合组建区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全区统一街道、社区网格化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工作标准;二是科学调整基础网格,推动专业网格与基础网格并网并格、互联互动,协同解决处置网格相关事件,形成工作合力;三是探索有黄埔特色网格员队伍整合办法,配齐兼(专)职网格员队伍;四是完善互融互通的网格化信息系统,推进系统整合对接,基础数据整合融合,加快完善黄埔“大数据库”。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75076号
版权所有 ©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