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孵化器3.0助科技企业“独木成林”

全省孵化器大会在广州高新区召开,东道主介绍先进经验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5-07-23

 

广州高新区建成华南面积最大孵化器集群

         7月22日上午,全省孵化器大会在广州高新区召开,广州高新区作为孵化器体系建设先进地区介绍相关经验。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广州高新区已建成孵化器40家,总孵化面积达340万平方米,成为华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孵化器集群,走出了一条以“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生态平台化、孵化体系链条化、资源链接全球化”为特色的孵化器发展路子。

       “新型孵化器”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广州高新区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外源经济与内源经济“双驱动”,实现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据悉,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科技园区,广州高新区2014年营业总收入5010.27亿元,工业总产值3550.36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

       ●南方日报记者 曾妮 通讯员 叶国

       以政府为引导,完善孵化链条

       在广州高新区,一个创新型企业从初创期开始,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孵化机制,形成了“预孵化—孵化—加速”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在预孵化阶段,众创空间承担着创业苗圃的作用。广州高新区鼓励区内孵化器建设科技创业苗圃、瞪羚咖啡、创客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大众创业者提供最急需的创业经验、人才团队等要素支持,让创业者的奇思妙想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今年5月以来,该区举办的“瞪羚咖啡天天秀”吸引了168个项目参加路演,已促成25个项目找到合作方,促成10个项目与区内企业合作。

       在孵化阶段,通过实施“金苗工程”对创新企业“扶上马”。“金苗工程”每年挑选20家技术水平高、商业模式新、创新能力强的金苗企业,对其进行重点扶持,特别注重培养、推荐金苗企业的领军人才进入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积极利用孵化器承接高层次人才来区创新创业。该区在全省率先出台吸引科技领军人才政策,对每名科技领军人才扶持最高达1500万元。全区累计引进两院院士27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5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名,聚集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12个,吸引3000余名海外留学人员在区内创办700多家企业。

       在加速阶段,广州高新区通过实施“瞪羚计划”为高成长企业提供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该区每年优选50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企业,对优质“瞪羚企业”提供上市辅导和资金、用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做大做强或就地转化成产业园,推动孵化器与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迄今为止,该区共筛选培育了124家瞪羚企业,在科技部开展的国家级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次于中关村。

       目前,广州高新区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2713家,累计注册资本299.8亿元,在园企业1876家,注册资本228.2亿元,培育了冠昊生物、阳普医疗等31家上市公司。

       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为全区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孵化器从早期以提供基本办公和研发服务为主的物理空间,转向以提供增值服务为主导的“孵化+投资”的创新空间,目前已发展成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成为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创业服务平台。在孵化器建设的带动下,广州高新区20多年来,从一个以加工制造为主导的外向型工业园区,转向创新与制造相结合的科技工业园,目前正在向全球运营的知识经济社区迈进。

       孵化器形成“裂变效应”

       广州高新区孵化器建设大致走过了三大步。上世纪90年代,该区建成了中国科协广州科技园等第一代孵化载体,定位于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是提供办公场地和基本服务的物理空间形态;世纪之交,又主动适应留学人员归国创业需求,建成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第二代孵化载体,主要是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早期投资增值服务;近几年,该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全面推动孵化器转型升级,构建了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第三代孵化载体,全力打造孵化器3.0版。

       众创时代,新型孵化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让科技与金融相融合,推动孵化器由单纯集聚企业转向集聚企业与资本并重。广州高新区在构建新型孵化器的过程中,发挥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动用政府资金设立了12亿元的引导基金、3亿元的担保基金和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聚集风险资本100亿元;同时发挥企业资本的主体作用,全区集聚了股权投资企业50余家,成为广州股权投资基地。依托广州科学城打造华南区域性OTC市场,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相继落户。

       近年来,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区等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相继落户,为该区建设国际合作孵化器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该区与新加坡合作开发腾飞科技园,建设“中欧创新孵化中心”、中欧岭南创新创业科教园孵化器,被列为全国首家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区。在生物岛建设“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设立中以生物产业发展基金6亿元,搭建了“中以生物之桥”,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中国与以色列高科技合作的重点区域,中以双方达成合作意向项目9个。

       如今在广州高新区,以民资为主体的新型孵化器体系已形成“裂变效应”。企业从孵化器毕业,又走上建设新孵化器的道路,再孵化新的项目,形成新的产业集群。该区充分利用孵化器母公司和孵化器的人脉网络,使每个孵化器形成若干个招商终端。目前高新区主要园区科学城的40家孵化器就是40个专业招商团队,可以涵盖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实现创业项目的专业化对接。

       三大孵化模式助企业“独木成林”

       在广州高新区,科技企业依靠自建孵化器,利用自身的资金、服务、技术、市场渠道等参与创新企业培育,从而形成创新集群,走出了一条创新企业“独木成林”的道路。综观该区企业的孵化模式,可以分为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三种。

       广州视源电子是内生孵化的典型代表,该公司是区内孵化器成长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后,主要通过鼓励员工技术创新,由公司根据内部征集的创业计划,经管理层筛选后成立独立法人子公司开展运营,子公司由母公司和创业团队骨干人员共同持股,探索走出了“内生创新、体外孵化”的路子。目前,视源电子在交互智能平板、智能硬件等领域成功孵化12家子公司。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是外延孵化的典型代表,该公司通过品牌影响、销售渠道、技术支持等优势,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挖掘新的项目,孵化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106家,形成了新的生物产业集群,其中新三板挂牌的企业2家,进入IPO的企业10家,一个骨干企业就可以培育出一个产业集群。

       冠昊生物是协同孵化的典型代表,该公司作为国内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2012年从广州科学城的国际企业孵化器孵化毕业,2013年建立了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建设了经过GMP认证的实验生产楼,为进驻的科技项目提供产业化载体。目前,入驻企业达到23家,预计到2016年产值可达到5亿元。这种孵化模式的好处在于孵化的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能够快速形成产值,同时减轻生物医药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提升孵化成功率。

       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志英说,新型孵化器战略的实施,成为产业园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广州高新区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截至2014年,广州高新区孵化器累计孵化毕业企业553家。2014年,全区孵化器实现销售收入250.9亿元,实现税收11.9亿元。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专业孵化器,发展专业园区,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平板显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六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成了1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目前全区聚集科技企业3100多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73家,聚集国家级创新型企业8家,形成新的发展引擎。

       据悉,广州高新区将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本次会议的部署,以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全面落实广州市《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意见》,力争未来三年,孵化器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器达到10家,在孵企业超过5000家,着力打造华南地区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核心载体,为全市和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作出贡献。

Copyright © 201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75076号
版权所有 ©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 管理后台